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资讯 > 文化播报 >

揭秘!花园村名由来的传说

时间:2018-06-05 | 栏目:文化播报 | 点击:

花园村原址在现址以北400余米处,与辛桥村一沟之隔。在花园村历史发展上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位是董探花,另外一位是祀砚田,他们与花园村的得名颇有渊源。

“董探花”,名董讷,清康熙丙午(1666)年科举人,丁未(1667)年科探花及第,相传是平原县历史上科举探花及第的第一人。董探花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曾出任两江总督。一生著有《两台奏议》、《两江疏草》、《督漕疏草》,死后赐祭葬,追加为正一品。其始祖为董文胜,明永年年间由乐安迁至平原王杲铺镇董路口村,后董氏兄弟偶沿河散步至董路口南约5公里处,见一地交通便利,景色宜人,乃大喜过望,遂于该地建花园一处以为归省休憩之所。据传,所建之园布局工整,玲珑精致,亭台阁榭,小桥流水具备,其中最著名者为“望河楼”, “望河楼”建于花园村东,马颊河畔,楼高数十米,亭式建筑,雕梁画栋,精致典雅,整座园内广植奇花异卉,颇有京师园林之韵。多年前,马颊河自打渔李村至代家口段,河水碧澈,河中鱼类繁多,夹岸芦苇茂密青翠;岸上成片果林,郁郁葱葱,有香有色,一派生机。四方百性忙碌之余皆喜来此登楼赏景,极目远眺,河如白练,苇似绿带,田野如锦,至美景色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现在,花园村里人依然称村北的地为“楼后”。

 

后来董探花举家迁走至京后,董氏花园易主孙氏家族(孙家来历无据可考),后又转至祀氏(本姓施,清末施氏主人名砚田,为义和团首领之一,后遭慈禧及清政府缉拿,遂自改姓氏为祀)。 

 

传说祀砚田祖籍河北,其祖父为武秀才,曾在山西任巡抚护院,后巡抚因接旨进京而恐惧自杀,家族败落。祀砚田之祖父携大量金银财物举家迁来至此至,自孙氏手中购得董家宅院及周遭田地。因院落独居一处,人气冷清,祀家于是力邀当时散居于今王打卦镇辛桥村南(与辛桥之间有长约500米、宽100米之深沟相隔)之王、李等诸家百姓(均为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之移民后裔)与之同住,且无偿赠送每户宅院一处。至此,当年的董家私人花园变成了多姓杂居的大村,名“花园村”。祀砚田租父为武秀才,祀砚田为文武秀才,在花园村东南设有跑马场一处,聚众舞刀弄枪,跑马射箭。后祀砚田中举人,参加义和团,除暴济民。据传,祀砚田品性正直,体恤百姓,被斩头时,头落地,而身不倒,死时40多岁。据花园村村民王朝顺说,有祀砚田拴马石及宝剑流传后世,他曾亲眼目睹。拴马石高八九十厘米,呈柱形,上雕有云纹图案,中有一孔。宝剑材质上乘,锋利无比。拴马石与宝剑皆于文革期间遗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