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中心 > 非遗动态 >

乡村印记--千佛塔的来历

时间:2019-10-07 | 栏目:非遗动态 | 点击:

山东省平原县城西北,京沪铁路西侧,崔家庙村东,有一座七级宝塔,高26米,塔体为八棱柱形,青砖结构,塔门朝南,门额嵌石刻“千佛塔”。说起这座塔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千佛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塔刚修好,就发了一次大水,这时,一个看风水的南方人来到这里,对人们说:你们这里招灾,是因为这座塔修错了地方,平原城是一座卧牛城,城下是个大金牛,城区南门外的三步两眼井,是金牛的两只眼,这座塔压在了金牛的左肘窝上,压得它撒了一大泡尿,所以才发了大水,若想今后既保住塔,又挽住金牛,只有把塔北移五里之外。至于怎么把塔北移,也没说出所以然来。南方人走后的一天早晨,一个老头早起出来拾粪,刚来到塔根下,就看见城区三步两眼井方位起了两把火,再回头一看,这座塔正在晃动,他想,一定是压得金牛受不了啦,便扔下粪筐,抄起粪叉子往下一掘,端起来就往北走,在一阵晨雾弥漫中,就把这座塔移到了城西北。现在这座塔没有塔底,是那老头用粪叉子掘塔时,把塔底舍在了西门外“西大寺”了。
上述民间传说,只能一笑了之,不过,“西大寺”里却真的有一个塔底。据清乾隆十三年修《平原县志》卷十“重修淳熙寺记”一文记载:“行平原西门外百步许,淳熙寺(注: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大寺)在焉,中有一塔隆然特起霄汉之表,相传为李唐时所建。”这座古塔用途,志书卷九“寺观”记述:“故僧会司在焉,相沿为朝贺行礼之所。”历经八百多年风摧雨蚀,到清代康熙年间,塔上部已倾坏,乾隆年间已毁坏其半。清末民初尚存底基,民国二十二年,国民党军队在塔底发掘得一石匣,启视之内有僧帽一,瓷碗一,曲颈瓶瓷质、玻璃质各一,匣盖及边傍镌虎形图案及僧文。之后,淳熙寺全部拆除。解放初期,淳熙寺故址北邻,还有几个和尚坟可见遗迹,1956年,在淳熙寺遗址建平原县人民医院,和尚坟拆除,淳熙寺没了踪影。
淳熙寺内有千佛殿,由来已久。“后周时大毁佛像宇尽隳。”唐朝以来,屡建屡废。明朝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淳熙寺主僧净刚与弟子妙琮重修千佛殿,于明弘治十一年四月竣工,“正殿五间,高三丈,深二丈五尺,广倍之。次:曰堂、曰门、曰庑、曰室,以至库、厨、浴室、几案、钟鼓之属,莫不毕具,像设即严,彩绘富丽,所费白银以两计二千有余。”高大宏伟、富丽堂皇,是全县佛教中心。
清代康熙年间,淳熙寺内的千佛殿年久失修,古塔毁坏严重,这里的香火不兴旺了。清代《平原县志》卷十载廪生张同春《淳熙寺》诗一首:僧房撤尽建高城,春树霏微四望平,云满夕阳半塔在,柏底古殿一僧迎;绕除回眺生寥廓,跌坐支颐引远清,偶到萧然成兴会,地偏不断是禽声。
诗中的“半塔在”,就是传说中的塔底。淳熙寺内的古塔叫什么名字,志书无记载,因是唐朝所建,又与千佛殿同院,塔与殿似是一对孪生兄弟。由于淳熙寺的香火衰落,清康熙年间邑绅和民众捐资重修塔时,另选了新址,建在当年的崔家庄(现崔家庙)东。清康熙十七年,在崔家庄东新修了塔,因从千佛殿旁迁来重建,故名“千佛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