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1 | 栏目:非遗动态 | 点击:次
相传,平原县王凤楼镇水务村,曾有古井七十二眼,井水与济南七十二泉泉眼相通,水醇且甘甜,素有“第二趵突泉水”之美誉。
村北有一座大庙,叫“水月寺”。寺外东南角有一口大井,水深无底,水质甘甜,名叫“玉渊潭”,有“小趵突泉”的誉称。
现在村里仍有不少石质或砖质的水井,特别是石质井壁的水井和两步三眼井的布局格式,一直是个不解之迷。
笔者经过查阅大量史料和实地走访,发现有关这些古井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蜀汉昭烈帝刘备三兄弟自水务脱险后,为感念河神相救之恩,便为河神建庙修寺,还下令打井七十二眼,以防大河水枯之需。
其二,传说在明神宗万历年间,门下省主审杨云鸿为防那潭清水枯竭,就下令打井备用。于是他从泰山上请了几十名石匠打凿井台井壁,修建了七十二眼石磨井和砖井。这些古井有的已经损坏,有的至今仍在使用。
其三,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兴修水利,开挖朱家河,动用了大批民工疏浚河道,水务建成了水陆码头。如果有船搁浅抛锚,就停泊在水务北门外修理,为了接济修船之需,打井七十二眼。
其四,孙庞斗智,盘河摆阵。庞涓败走元武关,在水务之元武门(也称元武关)千骑休整,他下令打井七十二眼以备饮马之用。
其五,村大人多,店铺林立,集市繁华,水陆码头商贾云集。为保证人畜生活生产用水之需。
水务村七十二眼井的来历,虽然说法不一,但足以说明,当时这里的繁荣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