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中心 > 非遗动态 >

乡村印记--甜水铺清真寺考略

时间:2019-11-07 | 栏目:非遗动态 | 点击:

         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礼拜、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开斋节,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及每周五午后的“主麻”都在清真寺举行。清真寺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 “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古兰经》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中国唐宋时期称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
      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全县的清真寺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通过普查了解到,我县现有回民村14个,现存清真寺15个,其中建造较早,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要数王杲铺甜水铺清真寺。
甜水铺清真寺分为南寺和北寺。南寺坐落在王杲铺镇甜南村,亦称甜南清真寺。北寺坐落在王杲铺镇甜中村称甜中清真寺亦称甜水铺清真寺北寺。据《平原县志》记载,两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同时期建筑,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甜水铺清真寺是我县境内保存原貌较为完好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的建筑工艺和阿拉伯工艺相结合。南寺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北寺占地面积四千六百平方米。
        甜南清真寺大门门额悬有“甜南清真寺”木制匾额一块,虽非名家所书,但字迹却也苍劲有力。大门一般不开,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尊贵的客人到来时方才开启。大门南北两侧各设有一个角门,以方便日常出入。
大殿坐落于整个院落的至高点,坐西向东显得格外宏伟壮观。大殿采用传统的殿宇式砖木混合结构,由前殿、中殿和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可容纳三百多人同时礼拜。大殿门口正上方悬挂有阿文 “俩似俩咳,因烂拉胡穆咳埋德,独啉来,苏啉拉习”。翻译成汉语即: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殿内铺着一排排洁白的礼拜毡毯,供穆斯林教徒礼拜时用。殿顶采用庑殿式建筑结构,显得格外开阔。大殿的西北角有一个带阶梯的高台,穆斯林教众称其为“民板”。民板是供穆斯林教民聚礼讲演,阿訇开经的地方,在清真寺大殿内是最为神圣的地方。整个礼拜殿给人以宏伟、庄严肃穆、敞亮明净的感觉。大殿四周墙壁写有古兰经文和赞圣的词句,经文字体苍劲有力,氛围庄严肃穆。大殿前左右两侧为供阿訇讲经用的南北讲堂10间,大殿北侧是供沐浴用的水房,沐浴室。大殿西侧设有拱形门,可直通后窑殿。窑殿以阿拉伯语称之“米哈拉布”,一词出于《古兰经》,译意为“内殿”。内殿的功能作用是为了标定礼拜的方向,阿拉伯语又称“格布来”意为“朝向”。我国地理位置位于麦加的东方,所以向西礼拜,礼拜殿及窑殿都设置在朝西的方向。穆斯林在集体礼拜时,阿訇率众跪在窑殿前朝西礼拜,这就是窑殿的功能与作用。站在窑殿藻井从下往上方看很像伞棚。窑殿的藻井,是以六根伞梁集中心点形成穹顶,梁间分成六格,每格内各开圆光,内书阿拉伯文赞词,并以蕃莲缠蔓彩画围饰。
       清真寺活动经费主要来自穆斯林信徒的捐献和寺属的土地收入。主要用以支付清真寺的修缮,阿訇、经生的生活费,日常寺务的开支和节日的用度。
        在大殿廊檐北侧立有清光绪十五年镌刻的《施济碑》对当时的捐献情况有详尽的记载:“本乡有一善堂王施地四亩荣和堂马施地五亩故处士王廉倡力捐钱施地十一亩存卷外并乞碑文夫王马二氏之施地为届主麻日期请阿衡赴本支祖茔诵经以作经资可谓孝矣故处士施地为阿衡膏火之费非敬”。
        甜南清真寺历史上曾多次维修,在历次维修中亦曾得到过社会各界穆斯林的资助。据清真寺档案记载,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六月,李明泰任本寺阿訇、宫兴荣为本寺掌教时,曾重修南讲堂五间;民国六年(1917年)马丙政阿訇在任时,马朝栋等人曾到北京、天津等处募集大洋重修后窑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对水房进行翻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沙勇海阿訇在任时,马吉成、王祝三、马洪恩等人到北京、天津、东北等地以散“乜贴” (自愿诚心举办善功的意图转化为给清真寺或慈善机构施散财物,捐资修建清真寺、学校,称为散“乜贴”,亦称散“赛德盖”。)的形式募集大洋五百元,将大殿,南北讲堂修葺一新。
           最近一次的大修是在1993年,在马守泉的大力倡导下以“乜贴”的形式募集善款10余万元对大殿、南北讲堂、门楼进行了全面维修。并立有《功德碑》对捐献情况作了详尽的记述。更值得赞誉的是有一位“无名氏”为修建寺院捐款一万元,他的名字虽然没有镌刻在功德碑上面,但他的善举却深深地镌刻在穆斯林教众的心里,受他们一生一世的崇敬。
甜中清真寺(甜水铺清真北寺)建筑风格及布局与甜南清真寺大同小异,不再赘述。但更值得一说的是清真寺里的古松柏,清真寺的历次修缮、和康熙皇帝与清真寺的故事。
      甜中清真寺内有七棵400多年树龄的松柏,参天的松柏巍然挺立,古老的松柏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寺院悠久的历史。苍松翠柏,枝繁叶茂,遒劲挺拔,蔚然成荫,给古老的寺院增添了庄重、幽深的色彩。
       北讲堂门上曾悬挂一通长150厘米,宽80厘米的木制匾额,上书“康熙赞”三个鎏金大字。 说到“康熙赞”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康熙年间,有一奸臣污蔑回民“夜聚明散,挂灯为号,意图谋反”。康熙皇帝为了了解真情,微服入寺私访,查明了原委。事情的真相是按回民风俗,在回历九月二十八日晚上家家挂灯,因为再过三天就是开斋节,以示庆贺
之意。于是颁发诏谕:“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民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任何人不得污蔑回民,而且支持回民正常的宗教活动,并赠匾“康熙赞”以示褒奖。可惜的是,这块具有历史意义的牌匾,在“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中被 “红卫兵”当做破“四旧”的“罪证”,投进熊熊大火,化为灰烬了。
         在“文革”期间,清真寺同样也遭受到一场浩劫,保存的阿拉伯文经卷部分被毁;阿訇被赶出清真寺;大殿被征用变成了人民公社礼堂;沐浴室和水房被当做废品收购站,整个清真寺被搞的乌烟瘴气凌乱不堪。正常的宗教活动更谈不上保证了。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民族宗教政策得以恢复,穆斯林的宗教活动才逐步得以正常开展。
        古老的清真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古柏和蓝墙,还给留下了灿烂的穆斯林文化。甜水铺清真寺珍藏有阿文手抄《古兰经》30卷,《诗经》2卷,《诗经诗经白话注解》 5卷,《诗经诗经备旨读本》4册,为传播穆斯林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清真寺既是聚众礼拜 、排解纠纷、评判曲直的场所,还是穆斯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每年传统节日和每周的聚礼,清真寺发挥着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已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