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中心 > 非遗动态 >

乡村印记--董路口的历史人物

时间:2019-11-08 | 栏目:非遗动态 | 点击:


     千百年来,马颊河静静地流淌着,它那甘甜的河水哺育了两岸无数优秀儿女,传颂着两岸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发生在马颊河西岸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村董氏家族的传奇故事。
                                                                                       (一)
       在明朝建文年间,中国大地上曾发生过一次朝廷内部为争夺皇权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这场战争不知使多少百姓流离失所,造成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燕王朱棣称帝后,下令从山西、山东东部向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大移民。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大移民。据山东平原县志记载,仅平原县就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庄是永乐年间新建的,基本上以移民的姓氏为村名。在平原县马颊河西岸的一个渡口边有一户从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县)来的移民,户主叫董文胜。董文胜在渡口北边选了一块高地,打坯盖房,开荒种地。他勤劳善良,精打细算,日子越过越好。由于紧靠马颊河,董文胜又置船织网,捕鱼捉虾。几十年下来,人丁繁衍,六畜兴旺,逐渐的形成了一个小村落。因董姓在此路口落户成村,人们就叫它董路口村。到明朝末年,董氏家族传至第九代董遇春时,家境更加富裕,成了董路口村的一个大户人家。董遇春性情慷慨雄迈,爱做好事,而且不计名利,不图回报,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据记载,董遇春活到八十岁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壮。他仗义疏财,出资造福乡里,明崇祯丙子年(公元1636年),为方便百姓出行,在董路口村东马颊河上建起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桥。据史书载,桥身长二十寻(一寻为八尺),并刻碑对董氏后代传下训示:“他日桥圯重修,惟董氏子孙是任,以永吾利济之志”。董遇春因为儿子董振秀和曾孙董讷后来的功名,累赠光禄大夫,他的四位夫人王、张、郑、郭氏赠一品夫人。董遇春的儿子名董振秀,字建华。明朝末年,因练乡勇、赈饥民,戊寅年(公元1638年)守城,议叙功贡,被任命为太平府通判。继因防“土寇”、“御献贼”、“擒胡盗”,累升浙江按察使。清兵由浙入闽,得振秀其才,任为驿传兵备道副使,加三品服。以孙董讷赠左都御史,其妻于氏赠一品夫人。董振秀的儿子名董允祯,年十五赠补为府学秀才,后被推荐为京师国子监监生,任县学训导。喜交游、重义气,生平扶危济困,心情尽切,尽力而为,唯恐不周。明末兵乱,饥骨遍野,董允祯募收之埋于平原城西毛庄庙后,冢大如阜。董允祯在乡倡导为族社聚集粮食达千石,除供岁时祭祀外,剩余的部分全部赈济贫困人家。后来以子讷赠左都御史,其妻李氏赠为一品夫人。
                                                                                          (二)
        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到了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董允祯添了个儿子,取名董讷,字兹重,后又自表字默庵、柳村。董讷自小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至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丙午科举人,六年(公元1667年)丁未科一甲三名进士(探花及第)。这不仅是董家的荣耀,也是平原县历史上科举探花及第的第一人。接着被安排为内弘文院编修,到康熙九年为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一年为云南乡试主考官,康熙十二年为纂修官,康熙十五年为右春坊右中允,康熙十六年为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十八年为侍讲,十九年加侍读学士衔,已官至从四品,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三年,董讷先后任顺天府乡试副考官、顺天府学政、额外侍读学士,至康熙二十四年,升至礼部右侍郎,经筵讲官,会试副考官,户部右侍郎,康熙二十五至二十六年,为户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从康熙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先后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右都御使、安徽巡抚(带管印务)、侍学士、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兵部右侍郎等职。从康熙二十八年到康熙四十年,先后任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官至从一品。
        据《清史稿》载,董讷为官“为政持大体,有惠于民”。董讷以礼部侍郎任顺天府学政时,他一到任,就整治学风,禁止送礼,拒绝贿嘱,读书人的不正之风得到整肃。他主持乙丑会闱,得人尤盛。他升迁为左都御史后,率领属员议论工作、务持大体;厌恶读书人拉拢关系攀缘上升。他上书皇帝更改京闱分校体例;命令五城命案速结,不许株连;考核巡捕,清查巡虚冒,严密巡察,使盗贼尽失藏匿之所;他定利息禁重债,抑富益贫,令豪势屏息;他还清理刑狱,多所平反。他在以兵部尚书衔兼右都御使出任两江总督时,总揽江西、江苏、安徽三省军、政要务,是当时全国实权最大的九大封疆大吏之一。在董讷奉调离京前,某御史听说长官要走,前来奉看,一坐下便放声大哭,十分难舍难分的样子,董讷不禁为之感动,在座的旁人见了则不免有些奇怪。某御史告辞了董讷,立刻又赶往大学士余国柱家,进门后哈哈大笑。余惊问为何如此,他答道:“董某要调走了,眼中钉拔掉了呀!”此事传开,京城官场上都觉得此人反复无常太露骨,无人敢与之接近,结果,某御史的官也没做长。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董讷为官清正深得人心,但也不免被小人视为“眼中钉”,后来他有两次被莫名其妙的革去官职,也都是被那些“小人”诬陷的结果。
         董讷在总督两江期间,激浊扬清,使兵民安定和谐。河工、屯田为淮徐地区民害,他上奏皇上罢之。去职后,宿迁百姓为董讷建有祠堂。董讷尚健在,百姓就为活人建立祠堂也为世间少有。《清史稿》列传六十六载:“董讷······累擢至江南总督。为政持大体,有惠于民。左迁去,江南民为立生祠。二十八年,上南巡,民执香跪讷生祠前,求复官讷江南。上还跸,笑谓讷曰:‘汝官江南惠及民,民为汝建小庙。’”旋以侍读学士复出为漕运总督。
         董讷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二十四日任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按清朝官制,左都御使任两江总督而且为兵部尚书衔应为从一品的官职,当时是全国九大总督之一,是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应该是皇上非常信任的大臣,不知何故,去职后降职为侍读学士,从二品。近查史料和在民间走访考察,找到了两种说法,一是说董讷在任两江总督期间,因为对河道治理意见和康熙皇帝的意见不一致,康熙帝为整治于成龙党,董讷受到牵连而被降职。康熙帝即位后,对黄河、淮河河道治理非常重视,把治河与平定三藩、疏通漕运作为三件大事写在宫中的柱子上,天天提醒自己,作为国事当务之急。他亲自选调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率领官员治河七年,经常食宿在黄、淮河边,栉风沐雨,不辞辛苦,功绩很大,但黄河仍然发生过两次大决口。康熙皇帝派大臣伊桑阿、崔维雅调查验收靳辅治河情况,崔维雅全盘否定靳辅治河功绩,建议撤换靳辅。两江总督董讷上奏说:“总河靳辅复欲筑重堤一道,臣等共议以为重堤可不必筑。其时佛伦(户部尚书)亦从臣说,云依臣议。后来赵吉士忽而不从,云必须总河(靳辅)承担。遂面向靳辅,靳辅断不承担。佛伦遂议筑重堤一道,想是若辈故作止局。······佛伦又不容人说话,臣不得已而从之(《康熙起居注》第三册)。”康熙帝召见群臣再议河工之事。在廷议时,诸人相互诋诟,慕天颜、董讷说佛伦将看视河工后的公同奏稿私行易改。佛伦说:“董讷、慕天颜伙同党谋,将臣暗行巧陷。”于成龙指责靳辅于下河开浚,“百计阻挠,将海口已开工程不令成功,皆系妒嫉私心。”靳辅说:“慕天颜、孙在丰朋谋排挤,此二人原系亲家。”“于成龙与臣幕客陈潢结为兄弟,私通书札,岂正人所为?”于成龙又说:“靳辅事事贪黩,专任陈潢,横行无忌。”“今数年以来,河道尽为靳辅所坏”等等。原来的治河之争变成了朋党之争。其实大臣们在治河上的意见不一致是正常的事情,与皇帝的意见不一致才是主要原因。康熙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九卿等奉旨议复河工一案的应革之员,康熙帝诏命将靳辅革职,幕宾陈潢革去佥事道衔。慕天顺、熊一潇、赵吉士也分别以居官不善、庸劣、行止不端被革职。佛伦、孙在丰、董讷以及达奇纳分别降职留任,对两方人员作出处置。到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康熙第二次南巡后,根据一路了解的情况,任免了一批高级官员,如漕运总督马世济以疾病原品退休,由兵部侍郎董讷接任。这就等于给董讷平了反。关于董讷被降职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平原县民间考察时听到的。据说康熙年间皇帝从平原县夏家口村选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在老家有一相好,人称“夏钻天”。妃子进宫后,夏钻天利用每年家乡给妃子进贡的机会,钻进当时盛食物的食盒中偷偷与妃子相会。当地许多想当官的人都走夏钻天的门子。这夏钻天想投董讷的门子,董讷非常讨厌他,夏就忌恨董讷,在康熙二十七年,夏钻天通过妃子向皇上告状,说董讷在任两江总督时贪污受贿,在平原盖的楼比北京的天安门还高,名叫“燕过愁”楼。这时,山东的巡抚因与董讷不和,也非常的痛恶董讷,想通过当时平原的知县李瑢用计谋陷害董讷。当时李瑢不肯听从,巡抚大怒,就寻找了一个借口把李瑢的官免了(此事见李宗桐先生《我的先世与外家》)。山东巡抚正愁没有理由整董讷,一听说平原有人告董讷,也随着添油加醋的上了一本,说董讷在老家平原霸占民田修建了别墅等等。这样,皇上就免了董讷的总督,并派官员来平原调查核实。经查实,董讷确实在平原城建有别墅,别墅内建有三层小楼,但是专为保存康熙皇帝钦赐御书所用,名“御书楼”。当地老百姓俗称“董家楼”。根本不存在“燕过愁”楼之说。调查结束后,康熙皇帝对董讷不但不怪罪,而且发现董讷对自己非常“赤诚”,所以在董讷任侍读学士、兵部右侍郎不久,康熙二十八年又出任漕运总督。这种说法虽不见于史籍,但在民间却流传很广,直至今日,平原老百姓议论起“董探花”来仍然以此事津津乐道。董讷在任漕运总督期间,裁减船政官员,以杜绝克扣。粮艘到达,准许旗丁递交文即验收放行。抽查运载大米预查册内的新船,令旗丁当堂抽签,“而需索营求之弊近绝”。在董讷漕运刑部大堂有一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雀噪,恐有冤情。”董讷用它时时提醒自己。在任河运总督期间曾修河工分筑高堰。以疾卒于清河馆舍。董讷为人严峻耿直,沉静稳重,雄才大略,不苟言笑,遇事果达,不以难易而回避屈服。历官中外,皆名声显赫。罢官归乡时,曾立族社设祭田,施粥放赈。其别墅先为平原县东门外路南,取名“士味园”,后为城南约一里处柳村新建的“即园”。为保存康熙皇帝钦赐御书《前赤壁赋》、《吟秋》绝句、律诗《吟秋》和“赤诚”两个大字,在园内专门修建了“御书楼”,当地百姓把“即园”俗称“董家楼”。董讷一生著有《西台奏议》、《两江疏草》、《督漕疏草》二十二卷、《柳村集》十二卷、《华琯集》六卷。其中《柳村集》虽多咏园中之胜,但也偶有悯农怜商之作。董讷死后,康熙皇帝下诏赐祭葬,追加为正一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巡幸董讷故居,非常思念这位赤诚的重臣,挥毫御书“眷念旧劳”四个大字,令其子董思凝悬于墓门。其妻郑氏因夫赠一品夫人。
                                                                               (三)
         董元度(1712—1787年),字曲江,别号寄庐,乾隆十二年(1747年)科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科进士。清乾隆年间著名诗人。是董讷的孙子,董氏家族中另一名声显赫的人物。董元度自年少便以春柳诗见长,与其父董思凝因作诗而声满京国。据一些史书载,董元度口吃而心达,貌谦逊而精神旺盛,境啬而道丰,性平易而言语婉谐。
董元度与河北举子纪昀同在科场驰骋,后来成为挚友。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三月,董元度和纪晓岚都踌躇满志地跨进会试的贡院。他们都是上年乡试中的举人。科考之路奇诡坎坷,小心翼翼也难免马失前蹄,这次会试中董元度和纪晓岚双双下第。可通过会试,董元度和纪晓岚相互认识并成了知己的朋友。会试下第后,董元度写给纪晓岚一首长诗。前八句记述了上年顺天府乡试纪晓岚拔取头筹的往事:
皇帝十二载,丁卯之中秋。
多士试京兆,锁闱拔其优。
纪君起河间,天风吟苍虬。
裒然为举首,英声动皇州。
          中间一段写邢部侍郎浙江名士陈群称赞纪晓岚才华,并为他落第表示惋惜的几句话,接下来写董元度和纪晓岚交往的情景:
     余亦断羽翮,兼之多离忧。
     客窗时过从,青灯话幽修。
     狂来抵夜分,吃吃语不休。
     发囊露光怪,璀璨莹双眸。
    这首长诗的最后一段,既是自己与纪晓岚互相鼓励,又表现了董元度对纪晓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先民亦有言,著书须穷愁。
     盛名未居易,韶华讵我留。
     天将玉于成,努力事冥搜。
     会当乘风云,无为知己羞。
         从此以后,董元度与纪晓岚就成了心心相通的好朋友。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董元度又不第,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董元度科进士,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岁,入词馆(翰林院),和辛未科中进士的刘墉同在翰林院,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纪晓岚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董元度在翰林院与刘墉、纪晓岚同为庶吉士,是性情相投的朋友,也是乾隆年间才华横溢的三位才子。但董元度性情洒脱,不喜欢受人约束。入词馆改庶吉士后,经常乞假南游,来往苏扬之间,游山玩水,逍遥自在,行事闲云野鹤,品性清高,寄情于山水间,避浊浊浑世。不久,董元度外任江西定远县知县。一年后改任山东东昌府教授。任教十年,精心攻读诗文,诗名大扬。著有《旧雨草堂集》八卷。名噪海内达三十年之久。广西桂林胡德林(曾为济南知府)为之作序,云:“曲江之诗和平尔雅,不为浮艳之态,而亦无钩章棘句之习。大抵根柢于义山,而归宿于放翁。间作长短句,含官嚼微老而不衰”。1979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志异》在题序中有董元度词《调寄“贺新凉”》一阕。纪晓岚在《戏赠曲江》诗中说董元度“疏狂全未减,落拓久无聊”,并称:“爱尔如兄弟,结交三载余。每怜同寂寞,想与惜居诸”。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多次记述,对董元度所坚持的“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淡泊处世的态度推崇备至。
         董元度性情自由,游历山水之间,其诗声情并茂。他在冬杪太史王丈西园先生暨之岩侍御绍衣翼子两同年邀同李云卜先生虞典孝廉游陶然亭诗中道:“澹日冷平皋,寒林倚荒圃。招邀上孤亭,不记春前路。忆昨早春游,晞阳媚烟树。冰开新水融,芦长才如箸。隔林红杏花,啼莺不知处。日月曾几何,苍凉失其故。一年京洛中,十丈迷尘雾。何期心眼开,噩梦如初寤。高坐敞虚窗,廓然成野趣。庾公兴不浅,少长惬情愫。逝景不可追,兹游良不误”。他在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见示诗慨然感赋中曰:“屋漏夜淙淙,新旧雨相续。短檠伴深更,嗒然同槁木。何来石鼎诗,忽忽动心目。掩卷几沈吟,车轮转肠毂。束发入名场,章句耻碌碌。希登作者堂,大雅继芳躅。麻中可直蓬,他山可攻玉。出谷鸟嘤鸣,友声应林麓。”“吾乡名士多,山川倍清淑。佛慧数峰青,明湖半城绿。”“聚散十年间,萍飘不相属。强踏京华尘,抗颜还走俗。蒙头雪千丝,堆胸愁万斛。依然一故吾,天高渐踞促。”“示我索和章,百感互相触。回首忆同游,落落棋布局。云散而风流,胜会讵可复。况我本散人,底事自羁足。风雨搅中宵,旧梦萦心曲。渔洋曾有言,成句吾能读。冷落鹊山湖,几人为令卜。”董元度对故乡感情很深,他在《假后寄故园兄弟》中曰:“吾庐回首白云深,马颊河干有杜林。寸草频年霜露感,尺书远道弟兄心。对床夜雨怀坡颍,策仗各山负向禽。补被一肩书数卷,漫从车笠较升沈”。可惜,董元度虽然满腹经纶,但仕途不顺,一生清贫,最后因贫困而死。但他的诗作轰动朝野,流传后世。
                                                                                  (四)
         在董氏家族中,董讷、董元度是出其类、拔其萃的两位人物。但是,从历史记载中能查到的董氏家族的人物中,还有几位应该也属当时社会名流。
          董讷之子董思凝,字养斋,年十二即能作七言诗,考中秀才。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科进士,候选中书,参与编写《大清律》。在编律中参照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处处推敲,力求内容详实完备。后授予刑部佥事,改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出任湖广提学佥事,因公正廉明晋级一等,补为口北道参议。宣镇兵饷支自道库,库官存扣零头沿为陋习,董思凝到任后全部废除。全郡兵民籍开煤窑为主要经济来源,而旗员侵占据为己有,没人敢管。董思凝深入调查,将详细情况上报朝廷,请求永远禁止,受到当地军民长期崇敬。董思凝一生著有《养斋集》、《海棠巢诗集》、《淮草行》、《滇行草》等。
         董讷的二弟董访,字禾问,人称董上舍,别号致爽诗人。康熙乙卯(1675年)秋闱已考中举人,填榜时,主考官因其是左都御使之弟,怕涉溜须拍马之嫌,而置一旁。董访遂绝意做官而谋个人发展,潜心写作,出书极多而尤好作诗。许多熟悉他的人把他和唐朝的诗人许丁卯相比。他的寓所名“似山亭”。
        董 讷的曾孙董芸,字香草,号书农,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科举人。董芸博学好文,气度风雅,饱读经史。中年曾创立景颜书院,毕生致力于讲学著书。教授生徒终日无倦容。文章健雅,尤其善于填词和写作辞赋,诗作清和婉转,情词动人,以诗著名于世。著有《半隐园诗集》、《诗话》十二卷,董芸经常寓居济南,或居于华山之阳,或居于芙蓉泉畔。继王象春《齐音》后又作《广齐草》一卷。诗集有嘉庆癸亥(1803年)历城朱畹作《跋》。董芸在寓居济南府时,以诗咏济南时景优美动人。济南有濯缨湖,一名百花池,周广数亩,北珍珠、散水,刘氏诸泉之水皆汇于此,北流入大明湖,盖湖之源也:“藩邸雄开济水洞,池塘烟景入空蒙。至今老树斜阳外,呜咽流泉绕故宫。”《齐乘》:“百花桥,今日鹊华,在大明湖南岸。”董芸站在鹊华桥上,远眺鹊山和华山,似飘浮于烟云之中,眼前犹如一幅水墨山水图画。作者联想到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鹊华桥》诗曰:“扰扰红尘市上来,半城烟水隐楼台。晓风残月垂杨岸,无数白莲花乱开。”济南有一条芙蓉街,曾是济南府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这泉藏身于民宅之中,自然生成。《老残游记》里说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指这里。这里到底有多美,董芸常寓居这里,他作《芙蓉泉寓居》诗云:“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济南柳埠有一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亭阁式单层石塔——四门塔,该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这塔下有郎公寺,为印度的佛教领袖郎公修建。隋开皇三年(583年)更名神通寺。董芸有诗曰:“郎公精舍古神通,韧火烧尽五代空,唯有四门古塔下,长松九顶尚青葱。”在济南郡有方山,相传有奂生得仙于此。董芸有《石镜》诗曰:“曾闻石镜怖山精,异事录年说奂生。莫怪崖前轻伎漆,误人从古是聪明。”他在《长城岭》中写道:“万壑千岩一望迷,长城岭上碧天低。至今汉帝黄金杏,长减张公大谷梨”汉武帝时有一青年英雄名终军,为捍卫汉朝统一,请缨出使南越,后被叛臣所杀,年仅29岁。相传终军牺牲后“归葬济南郡“。董芸对这位青年英雄非常敬佩,写诗《终翁聚》曰:”出关慷慨弃繻生,故里归翁旧有名,毕竟戈船劳汉将,少年多事请长缨。”历城宋畹在《乡园回忆录》写道:“董香草作诗不苛求,不务华,清河宛转,情词衅衅动人,曲江(董元度,系董芸之父)家法未坠也。”刘大坤《半隐园诗集》云:“董香草之为诗也,沦溟(李攀尤)之声调,渔洋(王士祯)之神韵门有兼之无偏主之也。尝著《诗话》,以明其旨趣之所在。盖能成一家,而不如异议者。余谓可与《渔洋诗话》并传于世。”
          综观董氏家族近六百年的历史,特别是从九代至十五代中,出了一名探花、二名进士、二名举人、一名秀才,家族中有七位夫人被赠一品夫人。特别是因董讷官至左都御使、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官至从一品,死后康熙皇帝又追赠正一品,又御书“眷念旧劳”,因而使董氏家族成为康乾盛世间平原一名门望族。时至今日,有关“董探花”的话题在平原大地仍广为流传。有些故事、传说虽不见于经史,但却能给董氏家族增添许多神秘的色彩,也为厚重的平原历史文化增添浓浓的一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