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04 | 栏目:非遗动态 | 点击:次
平原县地处齐鲁与燕赵交界,历史上又有多次移民,特别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胶东移民平原数量很大,再是清末、民国初年的山东人闯关东。因此,此地民风民俗既有齐鲁礼仪,又具燕赵之风,也有秦、晋、东北的习俗。
衣 服饰是民间习俗的外在表现。自秦汉至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服饰大体分三个大阶段。清末之前的古代,贫苦农民穿着自织自染的粗布。男人上身穿“蒜疙瘩”扣的对襟袄褂,外扎长布带(俗称“搭包”),下身穿不分前后的抿腰长裤。颜色以“灰、黑、蓝”为主。女人上身穿大襟袄、褂,下身穿肥大长裤,衣襟、袖口、裤腿口等处镶有花边。头发一般蓄长发,头饰随时代而不同。官员、有功名者的服饰各朝代均有不同。
近代服饰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男人长辫剪成短发。农民仍以对襟袄褂、抿腰长裤为主,同时,开始流行“中山装”、学生装、戴呢礼貌或布鸭舌帽。妇女衣着去掉花边,木底花鞋改为布底,缠脚者开始放脚。女学生与女公教人员剪去长辫留短发,衣着多蓝白褂、黑裙、长筒袜、黑布鞋。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快速变化。改革开放前,农村干部群众多穿着机织棉布料,多穿对襟白褂、中山装、国防服,外扎皮带,头戴解放帽。颜色以蓝、灰为主。妇女的衣服也有手工缝制的也有缝纫机制的,袄褂改瘦贴身,姑娘多留长辫和短发,已婚妇女多梳“疙瘩髻”。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男人中老者一般穿中山装、国防服,青年人一般着西装,衬衣也多为品牌服饰,基本已没有自己动手做衣服的。妇女们的服饰更是变化巨大,上衣着小翻领、大翻领、职业装,下衣由流行“喇叭裤”、“筒子裤”、“七分裤”等品牌服饰,青年女性中更是奇装异服,花红柳绿,色彩斑斓。布料也逐渐多样化,有棉布、混纺、毛料、水洗布及各种化学纤维布料等。鞋袜也由黑布鞋变为各式男女皮鞋、合成革鞋等等。妇女中的金、银、玉料首饰,各式化妆品也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