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印记--乡村记忆馆的构想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8-09-12|浏览次数:
整个乡村记忆馆分村史乡情馆、农耕记忆馆、民俗记忆馆三个部分,将贯穿平原当地盛行的人生仪礼(婚、丧、生、冠、祭)、衣食住行、耕作生产、商旅经贸、艺阵、信仰等习俗,展示当地文化的丰富绚丽和独特迷人。同时,通过图版、文字、实物、场景体验等形式的展开让参观者,特别是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民增进认同感、归属感,使记忆馆成为传承文明、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纽带。乡村记忆馆的建设,将记忆的不单单是流逝的时光与岁月,还有深厚的情怀,那是一代代平原乡民在党的领导下,把火热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热土,用最美的年华书写了壮美的家国情怀。
本设计在总体设想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不脱离农耕生产和民俗的真实性;二、不肢解生产生活的原生链;三、强调乡民,即人在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乡民的社会生活和农耕生产都是以年度为单位循环进行,乡村记忆中的民俗活动和农耕生产则是特定人群在社会生活中年复一年日渐形成的没有法规条文的生活制度。脱离了生活,把耕作生产和民俗变为一个个互不关联的系统来陈列将会脱离民俗的真实性。是人创造了乡村记忆,乡村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又陶冶了当地的乡民。
基于以上总体设想原则的反思,桃园街道乡村记忆馆的布展思路将摒弃传统乡村记忆馆分为岁时、建筑、饮食、艺术、信仰等陈列的展示,在时间布展为序的设计上,以当地乡民一个年度的社会生活为布展时间单位、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重要节点来展现平原桃园地区的生产生活。同时,汲取传统设计中学术分类的条理性,将村貌历史、生产习俗、饮食习俗、人生礼俗等,适当分散于合适的节点中集中展示。在空间布展设计上,以桃园街道的村史、民俗、生产等表象特征,着重呈现涵盖大多数平原地区农耕文化的表象和共同的大传统与文化内涵。尽可能使用新形式、新材料、新技术,突出人在生产生活、民俗信仰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尽可能复原典型的原生态民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