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印记--千佛塔的佛事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9-10-03|浏览次数:
平原县城西北4华里处,京沪铁路西侧,崔家庙村东,有一座塔亭亭玉立,俗称崔家塔。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平原县志˙寺观》记载:“千佛塔,在县西北崔家庙,康熙十七年建,有碑记。”塔高七级26米,塔体为八棱柱形,青砖结构,塔门朝南,门额镶嵌石刻“千佛塔”。最近,笔者走访了崔家庙村崔庆荣等老年朋友,调查了解,情况如下。
千佛塔里曾有佛。据该村70岁左右的老年朋友回忆:千佛塔一层,距门口两米远的地方,有约1米高的神台,笑脸相迎的大肚子弥勒佛泥塑神像,高坐于莲台之上,塑像高1.5米左右,金粉饰身,佛像身后左右分别有“吉祥天女”和“韦驮菩萨”站立胁侍。佛像后塔壁上有七宝山、百宝华林画图,解放初期,壁画上的两只喜鹊还清晰可见。神台与迎门塔壁之间有约一米宽的行人通道。按佛教的说法,“弥勒佛”心常怀慈悲“无能胜”,广度众生;“吉祥天女”专司福德;“韦驮菩萨”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供奉着入塔门之后,把供品放在神台上,红帐披在佛像上,焚香烧纸,磕头敬拜,也可绕佛祷告,求得平安。还有的到千佛塔周边洼地积水处讨法茶喝了治病。解放后,破除迷信,将佛像毁坏拆除,神台下边有井的传说也化为泡影。佛像拆除之后,供奉着仍时有所见,直到1968年,还有人进塔焚纸叩拜。
这座塔供奉弥勒佛的原因,与建塔的背景有关。据民国《续修平原县志·新建弥勒庵并千佛塔碑记》记载,建塔之前,这里有一座“弥勒庵(小庙)”,“赵氏孤寡之妇修居于此,自言是弥勒后身,……口吐数千言以得佛家之旨趣”。赵氏女子,劝人向善,常行走于乡里之间,人们见她精通佛语,便进纸焚香,崇她为“佛”。因此,便有好事的乡绅,发起“善”愿,筹钱捐资,建了这座“千佛塔”。一层塔内门东侧上方,二、三层东窗南窗之间的上方有捐资者姓名石刻。塔内一层供奉“弥勒佛”。据佛经记载,弥勒佛与释迦佛是同时代的人,后来他随释迦出家,修习佛法,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释迦曾预言,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弥勒才能来到人间,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那赵氏女子是弥勒后身之身说,与佛经记载不符,这不过是当时的一段佛事活动而已。
千佛塔南七、八十米的地方,曾有三间前出厦的庙宇,居中一间是前后门,庙的后门与塔门遥遥相对,庙前门额题“崔家庄”三字。关于这座庙的修建,据该村的老年朋友说,他们的父辈童年都有记忆,是民国初期修建的。当时,村里有两人管理“千佛塔”的供品,负责登记、保管,把供品变卖的钱,积攒起来,修了这三间庙。那时,塔北边有五间坯房,供奉有佛像,因房子老化,坯房倒塌。庙里一直没有神像,民国年间后期、共和国初期是村里的小学,文革期间拆除。
三间庙前曾有一口高1米多的铁质大钟,1958年被毁坏。据说,这口大钟是本村西的寺院被毁之后,运到村东庙前来的。解放初期,村西有占地近十亩方圆的旧庙遗址,过去,这里是一座大门朝南的大寺院,门旁南边有水井,院西有德州通济南的管道(土公路),这座寺院叫十方院。1993年版《平原县志》记载:“十方院,寺僧明成、如澜为禅师时,有僧侣六人。”当年的十方院香火兴旺。据推测,它的修建时间早于千佛塔,供奉者大有人在,也许有上千人捐资修建了七级宝塔,只是捐资数额少者没有留名,或许这就是“千佛塔”名称的来由之一吧。
民国年间,三间庙往南是通往县城的大道,每年旧历三月间,在大道两旁有庙会。那时,村里有近十亩庙地,由贫困农户耕种,不纳粮,每年对庙会有所赞助。解放后,村民在村南取土,还挖出过赶会时锅灶烧熏的红土,捡到过制钱。据有关资料记载,关于庙会的形成,初期是教徙每年定期集中活动的地方,有的商贩趁机前来经商,后来演变成演地方大戏、农贸交易的集散地,形成定期的庙会。这里佛、塔、庙俱全,是做佛事活动的理想场所,“千佛塔”当年的佛事活动是兴盛的。
清代,盛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民俗文化,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说:“佛生西,孔生东,老生东而游于西,而三姓为一人。”佛教文化已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民众的精神依托,为了自身和家庭的平安,民众纷纷买供品、做佛事。据《金刚经》注释记述:“凡是佛塔,必供奉舍利,舍利即佛真身。”地处鲁西北的这座千佛塔,与济南的千佛山遥相呼应,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是鲁北地区的文化遗产。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里的佛事活动,经历了兴盛、衰落,解放后,时过境迁,佛事活动逐渐终止。如今,只有这座孤塔依然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