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印记--南十里铺的由来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9-10-16|浏览次数:
提起今天的邮政业务和即时通信技术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政体系。元代《皇朝经世大典》记载:“十里,或十五里,或二十五里,设一急递铺。十铺设一邮长,铺卒五人。”明代时,邮政制度更加完备,各地都设置有“铺”和“驿”。《中州杂俎》记载:“十里置铺,铺有长,六十里置驿,驿有丞。”“铺”与“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它们的主要任务都是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那南十里铺村与驿站又有什么联系呢?
据史料记载,贯穿山东西部,北接京师南连江苏的广东官路就途径现今的南十里铺村。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恩县,为南北之冲,当德州南来孔道,为德州左臂,东昌要防。在迎薰门内置太平驿······在县治南十里设兴化铺,又十里设津期铺······”,兴化铺便是古官路旁的基层邮政机构---急递铺。周边村民围绕兴化铺,开设铁匠铺、茶馆、饭铺等,为过往的官员、信使及商旅提供饮食、修理兵器、为马匹修掌,经过数百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现有村落。近代以后,邮驿制度逐渐废除,为顺应发展,在古官路的基础上挖掘了一条灌溉河,便是今天的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