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印记--南十里铺乡风民俗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9-10-18|浏览次数:
平原县恩城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娇嫁习俗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经久不衰,仍保持着鲁西北平原特有婚嫁习俗的文化魅力。南十里铺作为恩城镇的特色村庄,某些传统习俗不仅保留至现在且有文字记述。
记述如下:
男婚女嫁的一般程序
娶媳妇是民间最热烈也是最排场的事情,在祖祖辈辈乡亲们的眼里,男女结婚是一生最大的事情,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章法。
旧时,首先要经历一个议婚的过程,即由媒人和那些好管“闲事”的人掂量男女双方能否合卺,然后由媒人约言上门提亲。一般提亲只听媒人之言, 不痴不傻即可。那时提亲后没有过多的来往,便到了议娶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便有了小见面、旁相,小见面、旁相没有意见,便开始正式进人定亲的过程。
过去恩城-带见面相亲, 时兴带“六六”礼品,即:六斤肉、六瓶酒、六斤点心、粉皮等,反正都是六件(样)言为六六大顺之意,由媒人或特约一知名长者去女方相亲,相亲中首先让男女双方见面,待都有表示没有意见后,互换信物礼品。继之换贴,这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男方要摆席,请先生文人用毛笔写贴,用父辈名义写,贴为:“恭候金诺xx x鞠躬"字样,女方见贴还要回复一个帖子,贴为:“谨尊鸿命”,也有写台命的,x x x鞠躬,落女方父辈的姓名。换帖时要带礼金,叫换贴钱。女方接贴后要押回一定数量的礼金, 不能全留,否则被人耻笑贪财,至此这门亲事就男方都要给女方送礼,诸如鸡、肉之类,另外还要给女方买衣服
算订了。十后,每年的节日,不买就得给钱,不然女方就闲男方小定亲之后
气。每年秋后庙会什么的,还要要领者媳妇到会会上买东西游玩。女方去男方家家认门。其实随着开放意识的增强,再就是认门,到末婚婆家了,但这个约定成章的门必须女方早在此之前就多次到
认.也是男方必须要办的。的心有和模格天的)。七大姑,人大战,恩城一”带认门那天(则以到场亲威的名誉给女方现金,女三亲六戚都来赴宴随礼。男方
方则依次拜见亲戚(并不叩头),初步认识一下,哪个是姑,哪个
-般是双双数如六百、八百之类,表示顺、
是姨,给女方的见面礼金还要给一笔礼盒,旧社会数额很少,现在发。等到快结婚的时候,
少则六平天百元,多则一万七千元(万里挑妻)子,择到了娶亲的日子,男女双方都要请人看日子。择“良辰吉日"”。男方一般是根据女方的属相看,看好后,写到一个纸上,一股格式为:“今挥于某年某月某日令郎xxx与令爱xxx,合香更化。武此上间,xx糊射”写好后买上礼品,给女方送“要站”.待得知女方对结婚日期没有意见后,便开始做娶媳妇的准备,如整理屋子,置办结婚用品,准备请束等,然后再给女方送去棉絮,以备女方做嫁妆用。
与此同时,女方也积极筹备出嫁事宜。首先是做被褥,请儿女双全的来做:其次准备梳妆品之类的日用品,如脸盆、镜子、木梳等;另外,对把葱、双肋骨等也是必备的,对把葱代表永不分离,双肋骨则寓意砸断骨头连着筋,白头偕老不变心。
女方陪送的铺盖,富裕者十铺十盖,即十床被子十床褥子,日子紧的也得做六铺六盖。还要剪个大红月亮放到陪送的茶盘上,表示花好月圆。另外,还要用红纸包两个酒蛊或茶碗,待娶亲那天让新愿或陪娶的“偷走”。“偷走"的目的是如在娶亲的路上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出底的、拦路的兔子等要赶快摔掉称破灾。
结婚头一天,还要包和婚饺子,根据年龄一岁一对,最后还有的多包一对,叫岁岁有余,再擀些面条叫宽心面,意味到婆家要放官心,别想家,放到一大提盒里,第二天,送饭时带到婆家。
恩城一带,男女结婚头几天还要拉菜单子,菜单子即结婚用的烟酒糖茶、肉菜之类,要请院里的老少爷们共同商议,男方要告知结婚时间,待客时间,多少席,什么时间开始伺候,要告知各位,还要做一个大体的分工,择日还要招待一下管事的,有的叫理事会,有的由干部或大院的长者、明白人管事,一切就绪,只待结婚吉日的到来。
二、传统男婚女嫁习俗
恩城带古风纯朴,俗尚独特,即有鲁西北平原的共性,又有其独具魅力的人文地域文化习俗,当相亲、订亲择日等婚前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娶亲这生中最 为神圣而激动的时刻便到来了,男女双方按精心选择的日子,各自做结婚的准备,忙的不可开交。男方杀猪宰羊,请吹手、推碾磨面、写对联、叫亲成、盘锅头等;女方则梳洗打扮、盘头开脸,备齐嫁妆,双方乐不可支地等待良辰吉日的到来。
旧时恩城男婚女嫁虽有地域间的差异,但请鼓乐,雇花轿必不可少。有条件的雇两顶大轿:一顶官轿(新郎坐的)、一顶花轿(新娘坐的)。雇吹鼓手也是这样,有钱人家雇两棚:穷人雇不起,就请一吹一打,两三个人:接接客人,无轿无鼓乐队的场面几乎没
结婚当天一大早,吹鼓手首先到男家,落定后用大杆号对着男万大门,连吹三通,开喜开始,叫“鼓门”。主家听到后赶紧由执事人把吹鼓手迎进来,放上桌子、看盘,稍定后便开始奏乐一通,通后简单地吃点儿饭,便随娶亲队伍起程,到女家娶亲。吹鼓手一股坐木轮大车,由车把式使车拉着去。新郎着长袍、马褂、胸花、
由轿夫拾着,另有一父母双全的小孩压轿:
十字披红,乘“官轿”再关幸马前去要亲。新娘坐花轿,花轿由小也有骑马娶亲者,由
接任者至此路欢打出村到女方娶亲。
来到女方后,首先燃放三只鞭炮。告之女方,男方娶亲队伍来到。旧时规定在路上无论来去不准落轿着地,轿夫累了或换肩替
到女方家门]口花轿方可落地,轿门要冲向
换,要用轿棍将轿顶起,按地支天干喜神方位不一,属相不同方位“喜神”。每年每月每日按
不定,需请人占卜。
官轿、花轿落地后,男方执事人要将新郎领进门,上席就坐,其次蒋任桥的小孩安接好,让轿夫人座吃饭。女方则梳理打扮,做上轿的准备,大体是穿花衣,带头面,准备好蒙头纱等。新郎由特约的知名人士、院族长者等作陪,鼓乐队酒足饭饱后开始吹打奏乐,叫“上马演戏”。一切就绪后, 新郎则由执事人带领,邀新娘走出国房,给女方父母行礼跪拜,谢大恩,此时母女多半泪流满面,难分难离。
拜完父母后,吹手奏乐,新郎同新娘一同出门上轿。 旧时上轿用椅子抬出闺房,-般由亲兄弟或亲近人抬着,脚不沾地到轿门前,放好椅子,抬脚侧身进轿,即文明又恬静。新郎在轿中做定后,轿头叫号,两轿同起,官轿在前,花轿在后,吹吹打打,娶回男家。
娶亲的队伍来到水井、桥头、大湾、庙字等处时要用一红布遮指一下意为此处的冤魂饿鬼不要闹腾,让新媳妇平安通过,红布高您的邪之意。如遇到出病的队伍,陪娶者或新郎要将“愉"米的茶病或清盅即神碎,意为破灾。
:快进村时要鸣炮,待三响后下轿,轿夫在村里故意将花桥植的老高戏弄新娘,谓之“压街”,吹鼓手则使劲地吹打,一直吹到男方门口。下轿后开始倒毡进屋,用两块红布一前一后来回倒着,新利脚不沾地进洞房。待新郎新娘来到院子正屋门前时要举行拜堂仪式,即在堂屋门前一旁(-般在东侧,东为上)天堂神位处,放上张桌子,桌子上用升(量粮食的一种工具)装满五色粮食(五种粮食,寓意将来日子五谷丰登),放上一杆称(寓意称心如意)。安排好后由执事领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进屋开始坐帐。新媳妇坐帐很讲究,面对窗户,盘着脚,头带蒙头纱,新郎用称杆挑开了新娘的蒙头纱,此时新郎才真正看清了新娘的本来面目。
坐帐中,屋里挤满了人群,有的瞧、有的夸、有的故意挑逗新媳妇,顽皮的孩子和小叔、嫂子们则用大枣、花生、高梁粒等谷物撒在新娘的脖子里、嫁衣中,叫早(枣)生贵子。
待屋里的人们陆续散去,开始摆菜桌,即上娘家带来的饭菜,也叫跟脚饭。在炕上摆-小桌,由新郎陪着新娘吃跟脚饭,多数是新郎主动把菜夹到新娘嘴里,下脚饭之后, 喜筵便开始了。堂屋一般不安排他席,惟有娘家来的客人(送饭的)。喜筵结束后,娘家上亲稍事休息,勤杂人员扫地抄空(抄空即收拾桌子剩余的饭菜),男方开始送亲,说一些客套话,送客门外,体面者送的远些。
喜筵后新娘再不坐帐,有了些自由,开始同婆婆晤面聊语。待晚上便开始了闹房,闹房三天不分大小辈,男女妇孺齐居一堂,极尽嬉闹,有的用语言挑逗,有的说唱三军歌俚曲,也有的叔嫂平辈对新媳妇动手动脚,使其难堪,闹房把婚庆再次推向高潮。
闹房散去,新郎新娘歇息,仍有好事者在门外窗下听房,可谓农村旧时爱情的协奏曲,劳累一天的小两口饿了时,在被窝里还有头天“添箱"放到被褥嫁妆里的馒头充饥。
婚后翌日,新郎新娘要同到男方祖茔上祭祖,告知先逝列宗列祖添新人了,让九泉之下的逝者也高兴一番。
第三天便开始回门,夫妇同行。恩城。 带兴爹叫娘送,三天 爹叫,五天娘送,回门结束后新娘不再随意回娘家,除父母邀之或公婆准许,至此在婆家开始了当媳妇的新生活。
传统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有民间世代沿袭而成,是中国民族孝悌文化的一- 部分,恩城镇地处古齐赵交界之处,僻之齐之西陲,在丧葬上形成并延续了一套特有的古风习俗,涵盖了许多独特的神秘色彩与地方特定的民俗文化,自古至今,不管贫富尊卑,葬仪一般均灵柩在家停置七天后土葬之。七天内,内容程序繁杂,尤其是丧事之中的一、三、七天尤为重视,基本囊括了丧葬礼仪的全过程。
第一天:逝者尚在弥留之际,儿女子侄将送老的服饰准备好,在老人尚未咽气时换上,要把握时机,早晚都不妥,早换衣服被嗤之盼老人早走,晚换衣服又被认为老人未穿衣裳裸身而去,被人认为不孝。服饰换好后,赶紧把人拾到正堂屋准备好的灵床上,不可在炕上咽气,床前摆放供桌,桌子上放置香烛,黄表纸,床下搁置一捆谷草, 其说法是猫狗钻过灵床,活物之心对亡者心脏后要诈尸。
穿衣停好灵后亲人手扶床边围着逝者痛哭一场,然后点燃纸香,自此丧葬活动开始。
闻听啼哭,听见疆耗讯息后,族人邻里都会赶来帮助料理丧事,子女无论如何悲痛,凡来人不分辈分大小,一律给其叩首跪拜,就地磕头。
丧事的料理上首先是“示哀”。有两项内容:一是在秫秸把上绑上一把纸条称为“纸咕哪”,挂在门外示意此家有人去世,正在举哀。二是给族人和逝者亲属“扯白”,即用白布给男子裁成三角形孝帽戴在头上,给女春裁上条形布幅,称为“勒头布”或“褡头"。接着便是给亲戚报丧,丧主提供名单,由族中名望即管事人然后派人持孝帽、勒头布半成品
商议一服素”应徽到什么辈分准确地告知道者是什么人,去世时报丧,报丧时要准亲戚按期前来吊唁。
(未缝制成形)B) 天的准病日期。以便来迅速搭建灵棚,灵棚要搭在正屋间。告知第
在报丧的的同时帮助料理后事者迅
专供孝是孙守灵用。准备工作就绪后,时至门外,冲堂屋正门,首先将灵床与逝者先拾到-旁,将棺材拍进正仿晚时分“人验”,百
“人殓”。
你摆正,在族中长者的主持持下按菱形摆在棺术底部,手抓“五色人验时长者手捏把香,
粮食”撒人其中,完毕后示逝,者长子抱起头部,其它子侄拾起身周围摆上纸制的童男童女和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子,轻轻平放棺室,周邀一长者拿脸盆毛巾、梳子、剃须品,1此时要求默哀哭不出声,邀
刀、镜子之类东西,、不的开元。盛为干于净面去,开光看口念颂词
之内有化8,开耳光听四方,开鼻光阳四方,开科光走四方”。
开光完毕,拿红布一块(由女儿买)盖在棺口之上,众人抬棺封棺,张东属扶枢痛哭与亲人造体做最后诀别,此时虽盖棺入验,但尚不顺钉,以备远方未到者同亲人决别。
第三天:火化、吊唁、发盘缠
火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恩城-带实行了殡葬改革,人死后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实行了火化,出殡日期-般五一七天。
人死后第三天火化,约早六点左右,开始到殡仪馆火化,知己亲朋及所有孝子贤孙要提前来到逝者灵前,勿误亲人上路,逝者安放殡仪车以前,所有至亲要再次瞻仰遗容,做最后诀别,还要在供案桌儿前烧香焚纸,跪拜啼哭,然后丧事执事人员和孝子主要成员上灵车(-般孝子去一人),陪逝者上路,其它亲朋好友则乘车前往,上世纪七十年代火化用小拉车人工拉尸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用用拖拉机及三轮车,如今已是专用殡仅车辆了。
利火化场后, 先行焚纸烧香,手续办妥后,由孝子抱头,其他随从人帮办,执事人员拾遗体,进殡仪馆火化间,由工作人员给以督单的整容,便开始推进火化炉火化,此时孝子及亲朋(一般由泉明办理),将弃之不用的穿戴用品烧毁,并在专门供逝者亲属的纸香焚烧处,烧纸、焚香,待火化结束后,工作人员将骨灰安放在骨灰盒内,完事后将骨灰盒由孝子抱着啼哭上车,有执事帮办人员及孝子陪伴拉回。
到家后,仍由孝子抱着骨灰盒,进屋放在灵棚的桌案上,然后孝子贤孙、亲朋知己再度嚎声啼哭,有古棺者晚九点左右开始入险,在棺材的底部铺好梅、单后,放上七枚铜钱(现在一般铜钱难寻,用人民币硬分币和剪的纸铜币代替),撒上-把茶叶或草 节(过去用谷子秸杆),再把骨灰撒成人字形,脚的位置撒成交叉的菱形,借用茶(查)节(结)的谐音,便完成了火化后的人殓程序。
恩城-带火化后的安葬上,多数将盛骨灰的空骨灰盒砸坏或烧毁下非,也有少数村庄用砖垒穴,将骨灰盒直接下葬。吊唁发盘缠
吊孝,陪灵从午后开始。客来之前,大门外设置帐桌礼簿,派专人负责接待,孝子头戴孝帽、手持哀枝,跪灵棚两旁;女眷头缠勒头布,立棺木两侧,吊唁者除逝者子女好友,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外,贵客当属儿女亲家和女婿,谓之“贵戚”。
来客持蜜钱和烧纸,先在帐薄上付礼,何通报后吊孝,男客哈腰哭行至灵棚前跪拜四叩,起身作揖礼毕,女客室内灵堂前用手帕地面而梯。哭吊逝者,最为烦琐器重的当数女婿吊孝,女婿到来后,专人接待,帐簿留名付礼后,祭品摆上供桌,在棚内哭声中仰真正襟缓走到灵棚前,跪地四甲、起身作揖,女婿谓贵戚,不可失声大哭。礼毕后女婿被葸列队在专人带领下到客人落座前设票(-般族中长者)。孝子们则
磕头,以示“悬请”,女婿门]内抱拳还礼,随之女婿随陪同者斜批孝衣,来棚前再欢祭礼中拜,一般为五拜礼,九拜礼,最为隆重者当数二十四拜礼,礼毕后再破领到客室,孝子再次列队叩谢,女婿亦再抱拳回礼。村内乡朋前来吊唁孝男孝女照倒陪哭,面时至约多半过响后,
后走到乡明前磕头致谢,客人则伸手相扶,说些安慰之词,寒喧数晚九点左右,族内有服孝的人陆续来到,女婿、外甥也都全部到场,随进行“发盘缩”。行人而息,鸡犬安宁之时,长者带举子科地米来时质特劳。把燃香轻轻收在乐精上,如格存落地,好吸财辰尚早,逝着灵魂未到,如香粘纸幡,说明魂落幡间,孝子赶紧抱精图棺左右各转面然后向大街走去,亲属随之。此时还要抢上鸡、牛、轿之类纸扎的阴间都用品(男扎马、女扎牛)。纸轿放好后,板开轿门.椅放轿前,纸幅放于椅上,主持人用菜刀在轿前面一方城,诵念吉语,此时将纸畅放人轿内,意逝者乘轿面去。点燃轿纸,借火光、逝者仙去之机,女婿、外甥、轿前叩拜行礼,众人伏地大哭,送逝者灵魂最后一程。
第七天:第七天是丧事中的最后一天, 此日出实,时间一般定在午后,年长逝者更晚些, 亲朋好友上午则到齐,只等午后送头出殡。约上午十点左右,族长宣布开丧,孝子贤孙们将与亲人做最后诀别。出嫁女襄哭回家,由家人接进家中,带来的纸扎冥品和亲朋送的花圈摆在大门两旁,已婚子女都要披上娘家或婆家带来的搭肩布,女婿来到后,简单吊唁便被请进另室款待。如婆家有人口故,媳妇娘家扶驾的也属贵客,都被请到一-边专席款待,午饭后便做出殡的准备,准备就绪后,由老妇提着死者的枕头,走僻静处,倒出谷壳点燃。拾棺的果子、老杆要摆在巷口,巷道里还要摆放一只盛了水和米的觉盆,架子前放一块供孝 子摔盆用的石头。 出殡开始,孝子们被主持人领着走出灵棚到女婿席上叩请,然后走向大街向前来帮助抬架的磕头,恳请抬架人抬架,女婿先到院子行五拜礼。迎门祭礼毕,抬架人围棺做好准备,随着号头声长号棺被抬起,长子提瓦盆,次子扛着幡在众人簇拥下,边哭边倒行,长媳身穿孝衣,怀兜水罐同女眷随棺后而行,抬棺者从巷口越过竞盆,到大街后放在架子上。棺前摆女婿带来的祭品,众孝子嚎啕大哭,跪列两边,号首又一次长号,拾棺者再次抬起,架子向前移动少许。女婿开始行街祭,也叫路祭,此时是治丧中最隆重的祭礼,也是出殡中的最主要内容,大街上人头攒动,争相观看女婿行祭,不时发出赞美或嗤笑声,女婿行三次是“九拜礼”。稍后外甥行哭祭四拜礼。礼毕后,一声长号,棺被抬起,撤掉供桌,供桌上的供品被围观中的妇女儿童拿走,抢到者,说法是给婴幼儿吃了吓不着。棺架接着抬向坟地,棺架过后,长媳妇要翻动摔盆用的石头三次。到坟茔后,棺架停稳,女婿外甥再次行祭后,棺人坟坑下葬。掩埋前把长媳妇抱的水罐放在棺头,孝子手持的哀杖扔人坟坑,随之掩埋,子女跪坟前号哭,亲朋上前搀扶安慰;掩埋后次子将幡插人坟头,孝子围坟头左右各转三圈,圆坟完毕,出殡告结束。
电2追悼: 出殡之后,还要上坟追悼四次,分别是去世后的三天,二十一天(三七)、三十五天(五七),一百天(百日)各上坟一次,一般正午十二点燃纸摆放祭品,坟头添士,祭祀礼品也很讲究:三天包饺子:三七买烧饼,闺女还婴扎纸箱, 做些纸制的衣服,好让亲人阴间更换,天亮前赶到坟前放好,中午再随众亲上坟:五七时间女还要扎纸幅,也是天亮前插好:一百天把坟头圆完,追悼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