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印记--南十里铺村村史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9-10-22|浏览次数:
明清时期,北京至南京的驿道(即现在的105周道)由此通过,为便于信使休息,便在距恩县县城各距十里的地方设立了递铺,随着时间的推移,递铺慢慢形成村落。抗日战争时期,村西曾建成过一个道胎(路基)是日本人为南北通行之用,但没有完全建成,而现在的105国道即为原官道的所在位置,全国各地称之谓“十里铺”的很多,但基本的含又是指此地“去府十里之地”,据传,十里铺原名杏花寺。因为从村到恩城县+字街整十里路。村中的小路叫小官道,村中的大路叫大官道。在大官道设有饭店:茶馆、旅店等,由于十里铺村由南京到北京官道(当时称为五马三轿的南,北京官道,即为五匹马、三项轿并行的官道)在此通过,很久以前此名就很有名望。
村的东北角有一个寺院,寺院前有一棵三四人合抱之粗的大槐对(解放后在1948年左右被村农会卖掉),由槐树向南100米处有一铜井。据说,这口井井底是铜的,井水很深,并口上大下小,向里面投掷砖头,就能听到并中发出一种很清脆的象铜锣 样的声音。为此,村里有一人家将自己出生的孩子取名叫“铜井”。叫铜井的小孩长大后当了兵,现在早已离休。目前这口并还能够找到,因为时代变迁多年来弃之不用,已逐渐被土所屯埋。
南北大公路向十里铺街里的拐弯处东北角,建有一座宗神庙,在宗神庙东边有一鼓楼, 鼓楼内画有帝严君、天教爷爷,还写有很多关于人做善事升天,不积德、做坏事下地狱之类的碑文。在鼓楼处有一大铁钟,直径有2个人合抱之长。据说,鼓楼敲钟的作用就是传速信息。十里铺村西南有 一个烟墩(起个烽火台的作用,面积有两间房大小原来很高,后来下降至1.0米,1972年根治海河挖掉。后来有人在此处置了新房村西建有一座娘娘庙,解放前、每年的农坊四月十人河十九旺会两天、第一天由(接驾请来的有村里的人到元官屯接驾,然后将其放到娘娘庙(节假请来的有泰山奶奶,送生娘娘,眼光眼娘等)。第二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去赶庙会,赶完庙会后,将接驾来的请位尊神焚烧,以析求请神能给全村带来平安、吉祥、顺利。恩县解政后,1948 年娘娘庙被拆除。
村东南有一王家大坟, 坟规模很大,非常气派,基地内有约300个坟头,坟就周围是用士打面筑起的!米多高。形状象一个圈椅似的围墙。慕地立有 - 个空碑,碑文记载了十里铺村从山西到河北故城迁徒恩县落户繁衍生息的由来。1958年人民公社大搞工业,因为石头缺乏,散落在各村的石头甚至墓碑都进行收集,烧了石灰,此块墓碑也是其中之一。王家有一家谱, 详细记载了王家家族男性后代的姓名,不管河北故城,还是恩县十里铺两处,每逢春节都将两地一年之内生 下的男孩统-写到家谱上,多年后如果其中有的人过世,就在其姓名上点一标志(黑点或红点)。“文革”中,号召破“四旧”立“四新”,其王家家谱让一村民做成了被子。
十里铺村靠公路的有一个刘清贵的刘家店,村西还有一个陈家店,主要为南来北往的过路人提供食宿。全村在历史上有一个清朝的相公叫张功臣,还有一个贡生(增贡)叫王佩玲,原来曾有为王佩玲树的一块石碑,1958 年人民公社时也被毁掉烧石灰了。
2009年设社区制,南十里铺与相邻村落马王、庞营、南马庄合并为社区至今,村庄整体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路域经济合作。
明清时期,北京至南京的驿道(即现在的105周道)由此通过,为便于信使休息,便在距恩县县城各距十里的地方设立了递铺,随着时间的推移,递铺慢慢形成村落。抗日战争时期,村西曾建成过一个道胎(路基)是日本人为南北通行之用,但没有完全建成,而现在的105国道即为原官道的所在位置,全国各地称之谓“十里铺”的很多,但基本的含又是指此地“去府十里之地”,据传,十里铺原名杏花寺。因为从村到恩城县+字街整十里路。村中的小路叫小官道,村中的大路叫大官道。在大官道设有饭店:茶馆、旅店等,由于十里铺村由南京到北京官道(当时称为五马三轿的南,北京官道,即为五匹马、三项轿并行的官道)在此通过,很久以前此名就很有名望。
村的东北角有一个寺院,寺院前有一棵三四人合抱之粗的大槐对(解放后在1948年左右被村农会卖掉),由槐树向南100米处有一铜井。据说,这口井井底是铜的,井水很深,并口上大下小,向里面投掷砖头,就能听到并中发出一种很清脆的象铜锣 样的声音。为此,村里有一人家将自己出生的孩子取名叫“铜井”。叫铜井的小孩长大后当了兵,现在早已离休。目前这口并还能够找到,因为时代变迁多年来弃之不用,已逐渐被土所屯埋。
南北大公路向十里铺街里的拐弯处东北角,建有一座宗神庙,在宗神庙东边有一鼓楼, 鼓楼内画有帝严君、天教爷爷,还写有很多关于人做善事升天,不积德、做坏事下地狱之类的碑文。在鼓楼处有一大铁钟,直径有2个人合抱之长。据说,鼓楼敲钟的作用就是传速信息。十里铺村西南有 一个烟墩(起个烽火台的作用,面积有两间房大小原来很高,后来下降至1.0米,1972年根治海河挖掉。后来有人在此处置了新房村西建有一座娘娘庙,解放前、每年的农坊四月十人河十九旺会两天、第一天由(接驾请来的有村里的人到元官屯接驾,然后将其放到娘娘庙(节假请来的有泰山奶奶,送生娘娘,眼光眼娘等)。第二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去赶庙会,赶完庙会后,将接驾来的请位尊神焚烧,以析求请神能给全村带来平安、吉祥、顺利。恩县解政后,1948 年娘娘庙被拆除。
村东南有一王家大坟, 坟规模很大,非常气派,基地内有约300个坟头,坟就周围是用士打面筑起的!米多高。形状象一个圈椅似的围墙。慕地立有 - 个空碑,碑文记载了十里铺村从山西到河北故城迁徒恩县落户繁衍生息的由来。1958年人民公社大搞工业,因为石头缺乏,散落在各村的石头甚至墓碑都进行收集,烧了石灰,此块墓碑也是其中之一。王家有一家谱, 详细记载了王家家族男性后代的姓名,不管河北故城,还是恩县十里铺两处,每逢春节都将两地一年之内生 下的男孩统-写到家谱上,多年后如果其中有的人过世,就在其姓名上点一标志(黑点或红点)。“文革”中,号召破“四旧”立“四新”,其王家家谱让一村民做成了被子。
十里铺村靠公路的有一个刘清贵的刘家店,村西还有一个陈家店,主要为南来北往的过路人提供食宿。全村在历史上有一个清朝的相公叫张功臣,还有一个贡生(增贡)叫王佩玲,原来曾有为王佩玲树的一块石碑,1958 年人民公社时也被毁掉烧石灰了。
2009年设社区制,南十里铺与相邻村落马王、庞营、南马庄合并为社区至今,村庄整体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路域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