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01 | 栏目:非遗动态 | 点击:次
一辈子不担任挂名主编
1959年10月13日深夜,任继愈突然被毛泽东找去,探讨宗教研究问题,毛泽东还鼓励他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开展宗教研究。
之后,毛泽东《加强宗教问题研究》的文章被编入《毛泽东文集》,里有这么一段话:“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民,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 ”
自此,任继愈“凤毛麟角”之说广为流传。 “文革”期间,这4个字如同一道“护身符”,让任继愈免去许多摧残。
然而,生前每有来访者问及此事,他总是轻描淡写,甚至闭口不提。
不贪慕虚名,是任继愈最基本的为人态度,同时,也是他一直秉承的治学理念。
学术界有一个陋习,就是许多稍有名气的学者,虽然担任着某某书的主编,然而并不参与编辑,只是挂个虚名,吃个“空饷”。
任继愈的造诣被学术界所公认,然而,凡是涉及编辑工作,他事必躬亲。一生之中,从未担任过挂名主编,大到字数以亿计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皇皇巨著小到普通文稿。
熟悉任继愈人都知道,任继愈在河南干校期间,一只眼睛完全失明,一只视力只有0.2。然而,他并未因此推脱分内工作。
李申形容任继愈的时间就像“压缩饼干”。每天4点钟就起床工作,一直到晚上8点,甚至都取消了午睡。李申说:“如果大清早有电话打到我家,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任先生。 ”
为了尽可能不被打扰,任继愈不怎么喜欢外出应酬。有学生去他家看望他,都是在他家里吃饭,他的学生回忆:“一般家庭如果有客人来会做很多个菜,任先生家吃得简单,棒子粥、馒头、小菜。他很会养生,不喜欢吃外边的东西。 ”
2009年3月19日,任继愈因多年的膀胱癌再次住院。然而,3个月后,李申去看他,“他有些兴奋,滔滔不绝,讲《中华大典》,讲《大藏经(下编)》,讲历史,讲哲学。如果不是要治疗,他不知道还要讲多久。”当时任继愈的病已经很严重,第二天他就只能说些单词了,后来陷入了昏迷状态。
任继愈的务实态度,令老家的侄子任万平印象同样非常深刻。任继愈离世前3个月,任万平受平原县政协委托,为《平原民俗》一书求幅任继愈的题字,当时,出院回家不久的任继愈视力仅为0.1。但是一听是促进家乡文化发展的好事,他没有拒绝,只是告诉任万平:“我刚出院时间不长,写字需要用力,你先放下,过几天我恢复了以后,再给你写。 ”
几天之后,任继愈又嘱咐秘书将《平原民俗》的书稿发给他,他要亲自审阅。但是因为身体限制,他只好挑了其中的两篇文章,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做了修改。看完之后他很认真地告诉任万平:“你和领导说,我没全看完书稿,只看了其中的两段,里面错误不少。我建议再慎重一点,出版前再找一个行家仔仔细细校对一遍,再出版。”